“江山代有人才出最可靠的证券公司,自我去后自有人。”这句通俗易懂的打油诗,道出了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晚年对人生的豁达感悟。
梁羽生的乐观与开朗,一直贯穿在他的作品和生活中。正是这种性格,让他在创作了三十五部武侠小说后,毅然决定“挂刀封笔”,不再执笔江湖,转而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。1987年,他与夫人移居澳洲,陪伴长子生活,直至2009年因病辞世。
武侠缘起:从一场失望的比武说起
时间回到1954年1月,香港武术界太极派与白鹤派因矛盾起冲突,最终约定于1月17日比武决胜。消息一出,全城轰动,大家都期待能见到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林对决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比赛的结果让人失望——太极掌门吴公仪一拳击中对手陈克夫,后者血流满面,不得不认输。过程虽短,却引来巨大轰动,《新晚报》刊登的号外更是一售而空。
当时报社总编罗孚灵机一动:既然市民热衷于武林话题,为何不在报纸上连载武侠故事?于是,他点名让当时年仅30岁的梁羽生尝试写作。
梁羽生起初推辞,理由是自己虽爱读武侠,却从未动笔写过小说,更不通武艺。但在罗孚的劝说和“时间不等人”的催促下,他最终硬着头皮答应。1954年1月19日,《新晚报》在头版刊登广告,宣布将连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《龙虎斗京华》。广告一出,轰动全城,梁羽生也从此踏入武侠创作之路。
《龙虎斗京华》虽仍沿袭旧派写法,但梁羽生巧妙结合现实背景,融入新意,赢得了读者的喜爱。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武侠小说由旧派向新派的过渡,也正式开启了梁羽生的武侠传奇。
三十年江湖路:从高峰到淡出
此后,梁羽生笔耕不辍,人物与情节源源不断地涌现。他先后创作了《七剑下天山》《白发魔女传》等经典,奠定了新派武侠的地位。
1983年,他完成第35部小说《武林一剑》后,宣布封笔。面对朋友的挽留,他坦然道: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自我去后自有人。写到今天,已无新意,不如止步。”他的洒脱令人钦佩。
封笔之后,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,进行大规模修订,不仅修改文字,还调整结构与人物,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上层楼。这些努力,也让90年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地位得到巩固。
历史与传奇的融合
梁羽生最大的创新之一,是在小说中巧妙结合真实历史与虚构传奇。他笔下的傅青主、纳兰性德、魏忠贤等历史人物,与虚拟情节交织,使故事既真实可信,又带有传奇色彩。这种写法影响了无数后辈作家。
封笔后的棋局人生
告别武侠后,梁羽生把更多的热情倾注在棋盘之上。他早年便酷爱象棋与围棋,甚至曾因下棋彻夜未归,把新婚妻子吓得四处寻找。晚年,他在报纸开设棋评专栏,评论犀利风趣,赢得棋友赞叹。
有人劝他像金庸那样办报纸,发表随笔与棋评,但他淡然回应“胸无大志”,更愿意过平静安宁的日子。
家庭与晚年
梁羽生与妻子育有三子,均在海外求学、定居。1986年,他彻底退休,儿子邀请他移居澳洲。虽然舍不得香港的朋友和文化氛围,但为了与家人团聚,他最终于1987年迁居悉尼。
在那里,他过上清静舒心的生活。远离喧嚣的居所、唐人街的饮食氛围,让他逐渐适应。甚至连困扰多年的疾病,也因环境放松而得到缓解。
1993年,他重返北京观棋,与老友畅谈,却也发现小说盗版横行,自己未曾从中获益。面对这种情况,他依然宽厚豁达,不愿计较。
金庸与梁羽生:惺惺相惜
梁羽生与金庸是并肩而立的武侠双峰。虽然移居澳洲后两人少有见面,但1994年在悉尼的作家节,他们再度同台。二人互相称赞,皆表示不再复出写武侠。
会后,他们兴致勃勃地下棋,两位“棋痴”直到头晕才作罢。梁羽生还拿出金庸早年送的旧棋子,笑言会一直陪伴到老。
最后的洒脱
2009年初,他与金庸通话时,精神饱满,还相约春节后在悉尼对弈。遗憾的是,不久后梁羽生便溘然长逝,享年85岁。消息传出,读者痛惜不已。
但他本人却走得十分安详,面带微笑。或许,早在参加好友古龙的葬礼时,他已看透生死。
正如他留下的感悟: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自我去后自有人。”这是他送给世人的一份豁达留言,也是一代大侠淡出江湖时最洒脱的告别。
——改写完毕——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